鄭路
概覽
鄭路,1978年生於內蒙古赤峰市,2003年畢業於沈陽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2007年獲得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碩士學位,在校期間他曾贏得 L.V.M.H. 青年藝術家大賽大獎,於2006年遠赴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深造。鄭路曾於中國及世界各地舉辦不同展覽,包括耶路撒冷邊線博物館、莫斯科葉卡捷琳娜文化基金會、摩納哥海洋博物館、巴黎麥約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龍美術館和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他的作品獲上海龍美術館、中國蘇州美術館、瑞銀集團(UBS)收藏。
作品
Blog
-
ARTicle | 鄭路的雕塑
2020年9月11日3812畫廊「ARTicle」隔週精選策展人、學者及藝評家的精彩文章。 ARTicle 10: 本週我們呈現一篇出自知名藝評家、策展人吳鴻筆下的評論文章,帶你解讀藝術家鄭路的雕塑。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評鄭路的雕塑作品 吳鴻 著 石濤說過,「筆墨當隨時代」。而對於雕塑而言,要求它的造型語言、材料工藝等隨時代同步,則似乎很難。其原因在於雕塑除了造型方面的要求之外,還有著很多與歷史上的與材料、工藝相關的關於「雕塑感」的集體認同。如果你說一個畫家的作品沒有「繪畫感」,也許是對他的顛覆傳統繪畫美學趣味的一種認同,而如果你說一個雕塑家的作品沒有「雕塑感」,可能就是對他的極大的侮辱。究其原因,所謂的繪畫感是一種外在的風格化的個人痕跡,而雕塑感是一種歷史沈澱的集體無意識原型形象。 早期人類的雕塑材料以石材為主,而石雕工藝因為它的材料的堅硬易碎性,以及加工工藝的局限性,造成了我們對於一個「雕塑」作品在美學特征上強調團塊式、體積感、整體性的集體認同。這種集體認同上升到一個造型美學的高度之後,便成為了這個行業的集體無意識的心理原型。米開朗基羅說過,當你把一個物件從山頂上推下去之後,留下來的就是雕塑。這個未經史料考證的傳說,在經過歷代師徒傳授式的雕塑教育中被反覆強化,成為了這個行業的金科玉律。而這個傳說的背後,所要說明的也正是我們對於所謂「雕塑感」在團塊式、體積感、整體性造型方面的神聖性。所以,你如果你輕易說一個雕塑家的作品沒有雕塑感,簡直會要了他的老命。 雖然在後來由於石材加工工藝、金屬鑄造工藝,特別是近代以來的金屬焊接工藝的发展,給雕塑的表現形式帶來了很大的自由度。但是一些傳統的造型美學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比如在繪畫曾經做出過革命性貢獻的馬蒂斯在關於雕塑造型的美學闡述中說到:「雕塑家在創造過程中必須感覺得到對量感和體塊感的特殊需要。一件雕塑品愈小,形式的本質愈是必然存在。」 雖然在西方現代雕塑的實踐中,經過天才的畢加索革命性地打破關於雕塑的堅實體量感的神話之後,再經過安東尼·佩夫斯奈、阿基本科、紮德金、芭芭拉·海普沃斯、亨利·摩爾等人等人對於「負形」、「負空間」的認識,但是,構成所謂負空間的實體本身依然包裹著堅實的金屬團塊。 而鄭路的作品從造型美學上而言,正是對於這種傳統雕塑體塊量感的消解。他的這一動機來自於他早期對於中國傳統書法條屏的材料性轉換。金屬板材經過字形鏤空處理之後,材料的自然屬性所帶給我們的心理感受改變了,沈重的鋼板變得輕盈剔透起來。此後,進一步的发展便是,他再將這種被消解了的「負形」構成了另一種「實體」。那麽,這種「實體」帶給我們的心理感受是多重的:它是永恒的,還是易逝的?是實在的,還是空無的?是解構的,還是構造的?是立體的,還是平面的? 如果說他在早期使用一定厚度的鋼板來進行鏤空切割的時候,鋼板的端面還能保留一定的體量感的話,那麽,在他的近期作品,他大量采用的不銹鋼薄板則在最大限度上消解了材料本身的體積量感。這種表現在對材料選擇上的變化,其背後的目的是顯而易見,力求達到一種「無形之形」的形體邏輯悖論,是他的真實意圖。 這種效果還來自於他對於不銹鋼材料的運用。不銹鋼材料運用在雕塑工藝中,源自於不銹鋼薄板加工技術以及薄板焊接技術的发展。由於這種材料在加工工藝上的延展性好,同時也由於它的化學耐腐蝕性超群,所以,這種在現代工業條件下的人工合成材料被廣泛運用在戶外雕塑工藝中。特別是近二十年來,隨著中國的城市化運動的蓬勃興起,並且在這種自上而下的運動中,主流意識形態對於所謂「現代性」特征的自我訴求,這種廉價、易加工的工藝材料在城市公共雕塑的使用中,甚至被濫用到了惡俗的程度。而對於室內架上雕塑而言,除了一些對於這種材料的觀念性運用之外,真正能发揮這種材料的造型潛能,並進而將之結合到自己作品的造型特質中去的,還不多見。 在材料的薄厚程度與堅硬度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在保證形體的堅固度的前提下,將材料的厚度控制在最薄處。同時,由於金屬材料在焊接後,所產生應力會使在視覺上看似零碎、殘破的表面堅硬異常。這樣,在材料屬性上,我們又會產生一種視覺心理上的錯位:它們是破碎的,還是完整的?它們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它們是現象的,還是本質的? 另外,由於不銹鋼材料的後期加工性能比較好,所以,經過拋光打磨處理的作品表面帶來的光潔、精細的程度,以及鏤空處理後形體的晶瑩剔透感,進一步消解了雕塑體積的堅實性,體積內部的虛空性和空氣流動性與形體外部所標示的體積的「實在性」之間又產生著新的矛盾關系。 國內雕塑家中,對於不銹鋼材料運用的比較到位的有展望,而展望更多的是從材料的時代性的角度來反諷工業時代的人工化生活哲學。在鄭路的作品中,材料是參與到他的作品的造型特征中,並進而延展到對於傳統雕塑的造型美學體系的思考。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鄭路的作品中,在他的造型體系逐漸走向成熟的時候,如何使用雕塑語言來表現「空無」概念,一直是他的一個比較明確的追求。這種空無的概念不同於上述的一些西方現代雕塑家關於「負空間」的探求。因為那種「負形」,或者「負空間」的表述還是一個「物」的概念,是一種被「減去」的物。物質實體雖然不存在了,但是「它」曾經占有過的空間與體量依然存在。但是在鄭路的作品中,空無的概念是一種精神性的,是一種哲學性的關於世界觀的表達。那麽,綜上所述,無論是他在空間造型上的實驗,還是材料運用上的實驗,無非都是為了傳達出這種關於世界觀的認識。正像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描述的當時整個西方文化和道德的潰散:「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褻瀆了。」 鄭路出生在一個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家庭中,家中的幾位長輩所從事的都是與文字有關的工作,而且,從他父親早年寫的詩歌(這些也作為元素運用在鄭路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那是一個意識形態非常「正統」的家庭。而鄭路自己的經歷,不管在魯迅美術學院的本科學習,還是在中央美院的研究生學習期間,他所能接觸到的都是關於雕塑的最為「正統」的訓練體系。他的變化可能來自於在巴黎美院的交換學習。巴黎美院的雕塑系系主任作為與中央美院的交流學者,他在北京的交流講座我參加過。此人是一個從事多媒體裝置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已經完全與傳統的「雕塑」概念沒有關系了。我們可以想象,鄭路在那樣的環境,他的所有建立在傳統雕塑美學體系上的價值所受到的震撼! 那麽,我們由此就聯想到,並進而作為一條線索而進入到鄭路的內心世界——他的所有來自於家庭,或者來自於專業教育背景的「堅固」的價值觀體系,在受到質疑、挑戰、顛覆之後,自己內心的困惑或許是指向「空無」的。 而在人的內心,我們適應這個世界的最為有效的辦法,往往會自我調節式的在一種力量的面前尋找另一種力量去與之平衡。物質世界是靠這種方式獲取平衡的,人的心理世界也是靠這種方式獲取內心的安寧的。鄭路的這種獲取內心平衡的方式就是在自己的作品中,讓那些似乎正在「煙消雲散了」的東西獲得一個物質的形式,宛如一首挽歌,在變化中去獲取一個視覺上的物質性的「定格」。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鄭路的作品是詩意的,是憂傷的。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鄭路在作品中對於文字的運用是必然的,一方面來自於家庭的影響,而更多的是來自於另一方面的需要——文字是有「意義」的。 文字是語言的固化形式,是思想的物質形態。所以說,在鄭路的作品對於文字符號的運用方式,不僅僅是造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意義」層面上的需要,而文字只不過是這種「意義」物質固化形式。而前述的無論是他在造型上,還是在材料應運上的錯位方式,都是反映了他內心的關於這個「意義」的矛盾心理。 我很喜歡他的一件名為《致父親》的作品,構成這件作品的文字是他父親早年寫的一首歌頌毛澤東的詩歌,充滿了那個時代所特有的主流價值觀取向和情感判斷。鄭路用這首詩歌的文字組成了圓形的毛澤東像章的造型,那麽,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意義」发生點並不是關於那個時代的宏大敘事,因為那些與他沒有直接的關聯。他感興趣的是他自身與「父親」之間的一種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傳承與反叛。那些看起來是絕對正確的、不可爭辯的、「堅硬的」精神指向在他的作品中變成了一種「輕盈」的、飄忽的、易逝的、破碎的視覺意象。 他的這種懷疑論式的問題範圍也並不僅僅將對象局限在自己的經驗層面中,取自於《人權宣言》的文字構成,是對於西方普世主義價值觀另一種方式的解讀。眾所周知,「人權宣言」是西方社會的價值根基,它的不容置疑性使之在西方的社會價值判斷中具備了某種「神性」的力量。但是,對於它的內在邏輯基礎的理想化,與條件的有限性,人們往往在采取了一種選擇性遺忘的方式,盡量不去質疑它的邏輯基礎上的過於理想化的漏洞。「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這種「平等」,在私有化的、等級的、有階級的社會中,只能是一種有條件的、理想化的人權理念表達。這種過於理想化的表達方式,必然會造成具體判斷標準上的雙重性。在鄭路的作品中,他用一種陰陽互文的方式,輕松地就將這種理論邏輯上的悖論關系通過造型語言表達了出來。...閱讀更多 -
ARTpiece | Zheng Lu and his gravity-defying sculptures
by Huang Du 2020年6月12日In the biweekly series ARTpiece, we are highlighting one artwork from 3812 Gallery's collection, to inspire you to add it to yours. This week, we...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