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 何鳳蓮
香港新晉藝術家何鳳蓮(Chloe Ho)長期探索關於自我與身份的議題,成就了《人海》這個獨特而具挑戰性的藝術計劃— 她憑著敏銳的洞察力和細膩的生活觀察,以70多幅人像繪畫深刻記錄人的存在狀態。
在再現他人和自我觀照的反覆省思過程中,Chloe的「新人像畫」嘗試探問人在集體生活歷史裡的「自我」如何被形塑和詮釋。「記憶」這個概念於此別具意義,尤其當記憶總與「地方」— 特定的建築物、我們的家園,甚至是周邊的環境— 息息相關。由此可見,Chloe的《人海》正正反映「地球村」的意念;新一代以此概念試圖理解現代社會中、個人所屬的地方與身份,卻也感受到自己屬於一個遙遠、祖傳但陌生的世界。
如同其他優秀的藝術家,Chloe一直在建立自己的創作方法。她在繪畫過程和媒材上力求變化,敢於突破常規、不斷創新。其人像繪畫絕非單純複製現實,亦非模仿過去,而是尋找本質上而不是形式上的「真實」。這也源於藝術家所選用的多種藝術媒介,包括炭筆、鋼筆、墨水、塑膠彩、噴漆,甚至咖啡。她的作畫過程具有實質可見的物理性,繪畫所用的物料則顯露超凡的活力和生氣。
《人海》繪畫計劃的作品可分為五個系列:「親密」系列主要揉合塑膠彩和中國水墨,捕捉人物姿態動作的瞬間,以強烈的視覺風格營造深層的心理效果;「洞悉」系列按照對象的個人性格氣質而分別採用不同繪畫媒介和作畫技法;「身份」系列憑著炭筆、鋼筆、墨水、中國水墨的延伸性,刻畫身份的游移不定,同時反映人類的集體身份流動;「莎士比亞的摹想」則利用碳粉的層次變化,重新呈現莎士比亞文本的角色;最後,「孤立」系列以炭筆和中國水墨勾勒出人體簡約的線條和形狀,表達人總會偶爾陷於孤寂之境。
Chloe深深理解到,藝術家在描繪他人的時候,常處於一種尷尬的狀態— 她看著人們的面孔,自己其實亦同樣身處「人海」之中。她的「新人像畫」透徹凌厲地捕捉各人的面貌,誠邀觀眾遊走細看眾生百態,發掘關於自我和身份的深刻意義。
-
Chloe Ho 何鳳蓮, Sea of Faces《人海》, 2013
-
Chloe Ho 何鳳蓮, Get Your Fix《頂癮》, 2015
-
Chloe Ho 何鳳蓮, Amorphous《無形》, 2014
-
Chloe Ho 何鳳蓮, Found《找到》, 2012
-
Chloe Ho 何鳳蓮, Nocturne《夜曲》, 2014
-
Chloe Ho 何鳳蓮, Restless, 2016
-
Chloe Ho 何鳳蓮, Who's Buying《誰會認同》, 2014
-
Chloe Ho 何鳳蓮, Portrait #5《人像 #5》, 2011
-
Chloe Ho 何鳳蓮, Logic and Ego《邏輯與自我》, 2013
-
Chloe Ho 何鳳蓮, Past and Present, 2016
-
Chloe Ho 何鳳蓮, Strange Night《奇情夜》, 2015
-
Chloe Ho 何鳳蓮, Discontent《不滿》, 2012
-
Chloe Ho 何鳳蓮, Midtown《中心區》, 2016
-
Chloe Ho 何鳳蓮, Knowing《知》, 2012
-
Chloe Ho 何鳳蓮, Macduff《馬克特夫》, 2012
-
Chloe Ho 何鳳蓮, Othello《奧賽羅》, 2012
-
Chloe Ho 何鳳蓮, Caliban《卡利班》, 2011
-
Chloe Ho 何鳳蓮, Edgar《愛德加》, 2012
-
Chloe Ho 何鳳蓮, Hamlet《哈姆雷特》, 2011
-
Chloe Ho 何鳳蓮, Rising《上升》,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