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之奧: 劉國夫 | 劉卓泉 | 魏青吉 | 林國成 | 張小迪 | 于洋 | 陳紅波 | 何鳳蓮
「空間」這個詞經常出現在西方建築學的詞彙表中,但是空間絕非一個專有的建築名詞,相反,在二十世紀,「空間」成了一個描述社會、政治和文化的關鍵詞,時常出現在這樣那樣的一般場合中,它既是具有普適性的抽象表達,又是實在事物的 常見名稱,就連形形色色的美術館、藝術畫廊也常被簡稱為某某「空間」——就像這個詞的字面意思給人的聯想一樣,空間是一個具有包容性的指涉。
但是空間到底是什麼 ? 這個展覽試圖將其概念明晰,而非一味使之廣延。展覽的意圖在英文標題中也許顯得更加直觀 : Space Matter ? ——「空間」(space) 可以 是一種「物質」(matter) 嗎 ? 或者,「空間」(space)「至關重要」(matter) 不 ? 其實物質 (matter) 也是一個有歧義的概念,它既是亞里斯多德哲學中脫離絕對理念而獨立存在的「實在」,也可以是一個社會交往中的「議題」,兩者和「以無當有」的那種「空」間不無矛盾。至少,在當下,「空間」這個概念聽起來有些縹緲,而它所承載的文化卻具有瀰漫的熱度,這兩者之間充滿了微妙的張力。
「空間之奧」這個展覽涉及三種不同的空間,其一是文化的空間,這種空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它構成了今日藝術創作最基本的前提,或者,用大家常說的一個詞來形容 : 這種空間也是特別的社會力量共同作用的「場」(field)。其二,是藝術 家致力於將客觀外在視覺化為藝術的再現 (representation) 或表達「形式」。物質世界最終被轉譯為意義,意義的結構和意義之間的關係就構成具有當下影響力的 「空間」,在這個意義上,空間既不是終極的理念也非純然的手段,它是被體會到的結構和關係 ; 最終,「空間」也體現在確鑿的地點上,具體的時間和周遭消化了我們上述的兩種含義,並使得空間向著下一個時刻延展。
文化的空間意味著現實的「間隙」。現代的中國藝術已經久困於再現問題,寫意 / 寫實之爭不過是此問題中之一端,對如此的中國藝術而言,這種難得的間隙實是姍姍來遲,如今卻呈現出蓬勃生長的勢態。
在古希臘人那裡,地形 (topo) 本身就構成空間的定義 : 它既是包容性的,同時也是外向的,既是三維的體積也是跟隨地表形狀的律動,既是像大地一樣堅實的傳統也是向大洋和天空延伸的開拓性的經驗。如我們所言,藝術的「空間」首先是文化的和社會觀念的,綿延持久,其次它又是城市的和機構的,當下、即時。在新一輩 人所迎來的香港,一個以探索更廣大的文化與社會領域為己任的藝術空間,也必然面臨著這樣的遠景。